- 南部經銷商資訊
- 中部經銷商資訊
- 北部經銷商資訊
- HDcomet
- Audiolife評鑑報告
- JADIS評鑑報告
- Amphion評鑑報導
- Vienna Acoustics評鑑報告
- 品牌人物專訪
- 新品上市訊息
讓人回味再三 家登音響試聽Vienna Acoustics Liszt
https://review.u-audio.com.tw/reviewdetail.asp?reviewid=1944
文‧戴天楷 圖‧戴天楷
驅車從成功路轉入民權東路六段,兩旁多是新建住宅大樓,這裡遠離了商業區,僅有零星的餐廳與店鋪。再往前就是民權隧道,過了隧道,會遇到捷運文湖線,捷運沿線才是內湖的精華地帶,商業活動最繁茂的地方。不過,就在這暫離喧囂之處,有一間音響店,對我來說既陌生又熟悉,那就是家登音響。
我剛入行時,第一次出外燴任務,就是去家登音響;那一次我緊張的很。外出試聽,只有一次機會,不像器材送來編輯部,可有幾週時間相處,慢慢摸索找出特性。外出試聽,判斷得準,記述得準。我還記得,那次主編治宇不放心,還自動請纓陪著我一道來,和家登打個招呼。想到那時候的菜樣,似乎還嗅得到那股菜味。
那是我第一次去家登,所以我說熟悉。不過,當時的家登還位於民生社區,他們開店不到兩年,就毅然搬到現在的民權東路店址。更大的空間,運用的彈性更多,音響表現更好,連生意也拓展開來了。「回想起來,我每一次決定得都很快。一找到店面,就跟公司提離職,結果就從代理商業務變成自己開店。一看到這裡,我就決定把店搬過來。」家登音響的主事者何家達這麼說。
現在的家登,營業範圍更廣,經手的品牌更多。店裡陳列的不僅有商品,所有的設備也都是展示的一部份,就連廁所也是。摒除開放空間裡的陳設,主要的試聽室有兩間,一間以家庭劇院和相對較低價的兩聲道系統為主,另一間則是展示Hi End器材。因為展示的器材有別,空間的規劃也不一樣。劇院那間結合環控系統,因此包括燈光和窗簾都是展示項目;Hi End音響那間則強調空間聲學處理,以發揮器材最佳的音響效果。家登新店,我則是初次造訪。
像鋼琴之王李斯特致敬
我來家登的任務,就是來試聽 Vienna Acoustics 的次旗艦落地喇叭Liszt。你會不會覺得奇怪:原廠所要致敬的對象—19世紀偉大的鋼琴家與作曲家 Franz Liszt —是匈牙利人啊!李斯特在世時待在維也納的時間也不多,怎地以他為名呢?在 Concert Grand 系列裡 Haydn、Mozart、Beethoven 等都在維也納發展過,且此三人均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,以他們三個來命名毋庸置疑。嵌入式喇叭以 Strauss 來命名,也是對圓舞曲之王的致敬。怎地冒出一個匈牙利人呢?
唉,因為我們都是「外國人」,所以才不懂。對奧地利人來講,19 世紀時維也納宮廷掌權的範圍是奧匈帝國,可是連同匈牙利在內。難怪乎,他們以Liszt為名的次旗艦落地喇叭,列為 Imperial 帝國系列。至於旗艦系列的 Klimt 又是誰呢?當然是畫家克林姆(Gustav Klimt),最貴的兩對喇叭 The Music 和 The Kiss 都是克林姆的知名畫作。
產品的命名實在有學問,型號品名起的好,可以給人留下深刻印象,甚至產生某種意象的投射,讓人未見其物,也能明其內涵。廠家多以產品類別和性能為命名邏輯,只是各家邏輯不同。有的廠家則另有一本姓名譜,Vienna Acoustics 就是這樣。Klimt、Liszt、Beethoven、Mozart......,這些名字真好不是?
Liszt 雖屬 Imperial 系列,非與旗艦 The Music 同屬一個系列,Liszt 的設計卻直逼旗艦,一身本領都是跟擺在一旁的 The Music 學的。幾乎可說,Liszt 就是 The Music 的縮小版。
分體式模組化音箱,可旋轉調角度
Liszt 跟旗艦 The Music 一樣採分體式音箱,中高音為獨立音箱,與低音分離安置。上、下兩個音箱之間則以精密的鋁合金轉軸機構加以隔離,可避免箱體震動相互干擾,並可左右旋轉調整角度,實現最佳的聚焦成像。且轉動為無段式的,使得調整聚焦角度更為精準。一般喇叭要調toe in都得移動整支喇叭,我們都有經驗,喇叭要是重一點,移動總是費勁。Vienna Acoustics 在高階款上,設計了可旋轉調整的中高音模組化箱體,讓調整內傾角成了再輕鬆不過的事。
蜘蛛振膜同軸中高音
Liszt 的中高音為同軸設計,高音為一顆 1.2 吋(約30mm)的絲質軟半球高音,以釹磁鐵驅動,振膜表面塗有特殊的阻尼物。高音前方設有一個金屬網格的保護罩,且其罩上的開孔有助於高音的擴散與投射距離。原廠大方表示,這個高音歷時 2 年的研發,是 Vienna Acoustics 近年來最好的高音單體之一。
圍繞在高音周圍的中音單體十分特別,一般的單體多為錐盆設計,但 Vienna Acoustics 卻開發出平面振膜的中音。該平面振膜的材質為 X3P 聚合物混合玻璃纖維製成,更特別的是振膜背後再加上了特殊的「蜘蛛」(Spider)支架,兼收振膜本身的輕質量,與蜘蛛支架的高強度特性,能以適應劇烈的活塞運動,並具備快速的暫態反應與高解析力。
這個 6 吋中音的磁力系統同樣為釹磁鐵驅動,搭配 50mm 的音圈,更利於精準的單體運動。Vienna Acoustics 將中高音設計成同軸,使得中音和高音的時間相位得以一致,結像更為清楚。而中高音箱體背後亦有一個專屬的反射孔,用以調節箱體內的氣壓,使其反應更為快速;這也是取經自旗艦 Klimt 系列的設計。
三顆蜘蛛振膜低音
下方的低音音箱,搭載 3 顆 7 吋 X3P Spider-Cone 低音錐盆單體,振膜材質同樣採取 X3P 聚合物,背後也具有「蜘蛛」支架,兼具質輕與高強度特性。而這 3 顆低音單體又分別裝載於兩個獨立腔室,最上方的低音單體使用一個獨立的腔室,下方兩顆低音則共用一個腔室。而這兩個腔室又各自有其獨立的低音反射孔。此一設計可使低頻向下延伸更好,又能平順地與中音銜接,並保有速度與流暢感。
嚴選零件製成的分音器
在分音器方面,Vienna Acoustics 向來堅持簡單至上的原則,採取相位飄移較小的一階或二階濾波線路,輸出也僅有一組喇叭端子。可是,他們在意所有零件的品質,因為分音器上這麼多的零件,每改動一個,都會影響聲音,其組合千變萬化。他們照著科學的計算,然後經過反復試聽,才定案每一個零件。例如他們選用了昂貴的精選電容,誤差低於 1% 的金屬氧化皮膜電阻,其中所用的空心電感則是他們以自己開發的製具繞製而成的,其誤差更低於 0.7%。而且,他們連連分音器上零件的佈局都要計較,因為這也會影響聲音。
誤差小於 0.3dB
喇叭底部為厚實穩固的底座,由金屬支架與大型腳釘構成。單組的喇叭端子,採用特殊的合金配方製成,傳導效果更好,且更大的端子較一般端子更易施力旋轉。端子上方的金屬銘牌上除了標註相關資訊外,更加上一個作曲家 Franz Liszt 的剪影,向作曲家致敬的意味不言而喻。原廠也強調,所有的Liszt都是在位於維也納的工廠手工製造的,每一支喇叭的誤差不超過 0.3dB,如此誤差幾乎可忽視不計。
調整內傾角好方便
這樣一對來自音樂之都維也納的喇叭,還以李斯特為名,究竟能有怎樣的表現?何家達為 Liszt 搭配的擴大機是 Burmester 099 前級配 911 後級,訊源則備了 Burmester 061 上掀式唱盤以及 Lumin 的次旗艦串流播放器 T2,一旁還有 VPI 的 Classic 唱盤;類比與數位,實體與串流,全都備齊了。我帶了 CD 來,隨身的 Macbook Pro 也可以當作 Roon Core 操作串流播放,這樣就可以從心所欲地放音樂。太好了,家登果然專業!
初始,阿達讓整支喇叭略略內傾,沒有調中高音模組的角度。這時,聲音結像已然不錯,結像與質地比較寬鬆,聽起來沒有壓力。我試著調整中高音模組的內傾角度。我在Tidal裡找到 Ella Fizgerald 和 Louis Armstrong 的對唱專輯,這是 1956 年的單聲道錄音,沒有立體聲的音場干擾,我可以更清楚地抓左右平衡與結像的立體感。經來回調整後,最後定案於讓喇叭投射到我肩膀外側約 20 公分處,這時,結像更有實體感,再內傾的話,聲音就太濃太飽了。每個人對聲音的認知不同,調音擺位沒有標準答案,端看個人喜愛。
人聲清晰而立體
這時,Ella Fizgerlad 甜美的聲腔,與 Louis Armstrong 厚實沙啞的嗓音,清晰而且立體。Vienna Acoustic Liszt 的中頻真迷人,溫暖厚實還有解析,那些個人唱腔特質,無不顯露,又不會過於刺激。這是 96kHz/ 24bit 的 MQA 檔案,高解析檔案會刮耳嗎?會尖瘦嗎?會有數位感嗎?家登這間試聽室有做聲學處理,喇叭背牆和天花板都有擴散與吸音,地上鋪設地毯,聆聽座位的後方不是硬牆,而是放著書櫃,每一格都擺著東西,書櫃後方還藏著吸音棉,大大減少了反射音。透過聲音富有類比感的 Lumin T2 播放,這裡的數位串流,一點都不數位感。「Can’t We Be Friends?」一曲開頭的鋼琴,音粒飽滿溫暖,充滿木頭的質感。貝斯同樣是飽滿的,背後的鼓組輕敲,銅鈸細碎的金屬震顫,聽起來舒服極了。在「They Can’t Take that Away from Me」當中,Armstrong 唱到「The way you sing off key 」時,聲音一沈,那迴盪於喉頭的低音真是迷人啊!
綿密強韌的聲音質地
同樣是人聲,同樣是單聲道,換聽 Maria Callas 演唱 Umberto Giordano 的歌劇「Andrea Chenier」裡的詠歎調「La mamma morta」。由大提琴揭開序奏,又沈又緩地奏出哀傷的曲調,才慢慢帶出 Callas 的歌唱。女主角因事故失去了家人,目睹了母親為救她而死,念及於此,悲從中來,歌曲從深沈哀痛的音調開始,愈唱愈激昂,Liszt 不僅勾勒出那清晰又具體的大提琴聲聲哀鳴,更把 Callas 所唱出的哀愁表現的好生感人。那些動人的因素就在於細節、質地與動態。Liszt 賦予了綿密強韌的聲音質地,聲音織體的密度讓歌唱更像是從人唱出來的,那是人的聲音,是有生命的。這與前面聽 Ella 與 Louis 的歌唱時的迷人原因一致。但這裡,更多了動態。歌劇之所以迷人,之所以能讓你在明明聽不懂歌手在唱什麼,依然為之感動,就在於詠歎調裡那起伏的動態。扁平的聲韻難以讓人有共鳴,聲量的變化、音域的起伏,才構成了音樂美麗的原因。Liszt 唱出的 Callas,那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,豈能不迷人?
廣告
溫潤音色迷人,鋼琴富有重量
既然型號是 Liszt,我就來聽 Liszt 吧!放上 Alfred Brendel 演奏的 B 小調奏鳴曲。如果要我選一首李斯特最偉大的作品,那定是 B 小調奏鳴曲;如果要我選一個最喜愛的B小調奏鳴曲版本,那就是 Brendel 這個 1991 年的 Philips 版本。這不是一首炫技的曲子,不像梅菲斯托圓舞曲或超技練習曲那樣,作品本身就充滿野性美。B 小調奏鳴曲極富哲思,架構雄偉嚴謹,從架構中瞭解樂曲,從而探究和聲與音色的運用,它帶給人的聆聽樂趣,是深邃而奧妙,且發人深省的。從來少有人把 Brendel 視為技巧派的鋼琴家,但若真認識他,就會知道他的技巧絕非泛泛,這首 B 小調錄於他 60 歲的時候,正值藝術境界顛峰。聽他以高度獨立的手指,彈出清晰而全無含糊的琶音、震音與快速音群;聽他深思熟慮地奏出明確的聲部分離,聽他在踏瓣以及手部力量運用的巧妙交織出奇幻的音色。我坐在家登試聽室裡,幾乎聽完了整首 B 小調奏鳴曲。我已經不在乎喇叭是不是叫做 Liszt 了,我只在乎聽見的演奏實在美妙,那重現出來的鋼琴形體與重量,和弦的豐美聲響,用力敲擊琴鍵帶來的瞬間衝擊感,把 Brendel 的錄音,重播的迷人至極;那種感動,甚至不是什麼重回現場所能比擬的,那是涉入音樂、沈浸其中的妙境。
重現精準的音場,動態收放自如
至於 Liszt 在大編制管弦樂上的表現,就以 Krystian Zimerman 擔任鋼琴、小澤征爾指揮波士頓交響樂團的李斯特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為例說明。在悉心調整中高音投射角度下,它可重現出精準的音場,開放卻不鬆散,舞台和樂團得以舒展,寬度和深度都得以拉得開,卻能兼顧獨奏樂器的形體與定位。青年時期的 Zimerman 就以了得的琴藝馳騁江湖,在這首協奏曲裡,李斯特設計了許多快速的琶音,營造出華麗的色彩感,是感官刺激強烈的作品。單是第一樂章,那豐富的音色,變幻萬千,讓人目不暇給。Liszt 既以 Liszt 為名,背後銘牌上還有李斯特頭像剪影,自然不能漏氣。Liszt 能夠充分表現出鋼琴的重量感,在低音域探索徘徊時,那清晰乾淨的低頻,把那些低音域的琴音細節表現的清清楚楚。它所配的單體尺寸並不大,3 只 7 吋的蜘蛛振膜低音,竟有這般高質感的低音表現。而這首曲子裡激烈的動態起伏,更讓 Liszt 有了施展的空間。前面講它在人聲動態表現上厲害,這裡聽見的是整個管弦樂團的動態,那動靜之間的收放,把音樂奏的激昂又熱情。
第三樂章那曾被 19 世紀名樂評漢斯力克譏諷的三角鐵,清脆細碎,光彩真是漂亮,輕柔還要清楚,有實體感還要有揚起的泛音,那個 1.2 吋的高音確實功不可沒。而這裡,我也見識到 Liszt 的微動態表現。它表現那些低音量的微弱聲響時,可以清楚明白,毫不費力。或許,我也該給 Burmester 的 099 與 911 記上一功,它們乾淨透明的聲底,忠實地、不遺漏地表現出那些豐富的訊息,豐沛的驅動力帶來從容不迫的動態反應。
低音驚人,氣勢驚人
Vienna Acoustic Liszt 的低音表現,不只是清楚,也夠深沈,深沈到我覺得它可以在更大的空間裡施展。以立陶宛管風琴師 Iveta Apkalna 在高雄衛武營音樂廳的管風琴錄音為例,自從我聽過這張錄音之後,茲茲念念地,一直想能親赴衛武營聽管風琴的現場演奏。這張唱片裡,Apkalna 選了兩首管風琴交響化的重要推手 Charles-Marie Widor 的第五號交響曲,以及 Louis Vierne 的第三號交響曲,在衛武營的管風琴上,這兩首曲子得到極佳的發揮。聽那繽紛多彩的音色,又聽得那震撼又深沈的低音,若不是空間受限,我還想把音量開得更大聲一點。Widor 第五號交響曲的第一樂章後段再現的主題,一面有著中高音域的旋律,底部還襯著低音的對位,那層層襲來的聲浪,震撼力十足。第二樂章的表情是「如歌的」,中高音域的旋律確實充滿歌唱性,但是深沈和緩的低音鋪陳於下,架構出穩固的聲響建築。到了第三樂章,低音更沈更猛,這下,我真服氣了。Liszt 的低音表現確實優秀,有量,有質,有深度。
要重現管風琴的壯麗,絕非易事。Liszt 在第五樂章的表現也是精彩極了。這是我最喜歡的管風琴觸技曲,短短 5 分多鐘的音樂,一層一層地反復著主題,似乎簡單,卻又複雜。雖然沒有形式上的變奏,但透過和聲的改變,加上對位的變化,以及音域的移轉,創造出瑰麗無比的音畫。我著實意外地能在 Liszt 這樣體型的喇叭上,聽見這般雄奇而絢爛的觸技曲。
清楚勾勒輪廓,明白重現細節
聽 Kyrie Kristmanson 的 Pagan Love 專輯,在「Song X」一曲裡,沒有別的旋律性樂器的伴奏,就是 Kristmanson 的清唱,配上拍手、彈指與打擊樂的節奏。歌手的嗓音直接,帶著綿密飽滿而溫暖的質地,輪廓清晰,轉音和咬字的發聲細節都明明白白。更精彩是那些打擊樂還有拍手和彈指,每一個發聲都清楚而且俐落,鼓聲按照樂器不同而異,大鼓的力道和顆粒感尤其突出,Liszt 傳達出的鼓聲乾淨,卻又不至於收得太緊而少了韻味。在專輯同名歌曲「Pagan Love」中,那乾澀的撥弦樂器質感直接。至於貝斯,錄得顆粒龐大,又得其低沈的聽感。「Talk」一曲開頭是貝斯的撥奏,這裡的低音顆粒感十足,而且又深又沈。我好像連著幾段都在誇 Liszt 的低音表現?真的,你得聽看看,真的優秀。
推送出厚實綿密的音樂織體
雖然 Vienna Acoustic 的喇叭向有著溫潤的特質,像我這種古典音樂愛好者,聽來真是滿意極了。倘若偶爾要熱血一下,它仍可勝任。以 Guns N’ Roses 的「Don’t Cry」一曲為例,鋪陳了兩分鐘的抒情演唱,在歌曲中段終於炸裂,張揚狂野的電吉他,把說不出口的情緒都表現了出來。愛,有多難?情傷,有多痛?都在這裡。聲底溫厚,稍微收斂了一點戾氣,卻又多了幾許抒情。同樣的抒情搖滾經典,「November Rain」,開頭的鼓聲,錄的又飽滿又有力,十足的陽剛。合成器加上弦樂,配上電吉他,交織出交響化的音響,那恢弘的氣勢,像是想把整個世界都給妳的深情,可是此情不待,這有多苦呢?Guns N’ Roses 知道,Liszt 也知道。尾奏的那段電吉他solo,配上鼓聲與和聲,那種厚實綿密的織體,簡直是黑洞,直把人吸進去。你想試試看 Vienna Acoustics 唱搖滾的風采嗎?告訴你,真的好聽。記得,來家登聽的時候,把音量開大一點,讓音樂把你包圍起來。
讓人回味再三
離開時,我飲盡杯中最後一口水洗哥斯大黎加的咖啡,冷掉了的咖啡,少了熱飲時伴隨蒸騰熱氣而散發出來的奔放果香,那柑橘類的香氣漸被葡萄酒與可可的滋味取代,在口腔中溢漫,吸一口氣,香味從口腔中傳到了鼻腔後段。喝咖啡的每一個階段,都有不同的滋味,但是,好的咖啡,餘味總是讓人回味無窮。音響也是這樣,Vienna Acoustics 的 Liszt,充分展現了原廠對音樂重播的理念,他們要把聆聽者帶得更靠近音樂。當你親近了音樂,那些感動會存在心底,讓你回味無窮。
器材規格
Vienna Acoustics Liszt
型式:4 單體 3 音路低音反射式落地喇叭
頻率響應:28 Hz ~ 25 kHz
單體:7 吋 X 3P Spider-Cone 低音 × 3,6 吋 Flat-Spider-Cone 中音 + 1.2 吋絲質軟半球高音同軸單體 × 1
靈敏度:91 dB
阻抗:4 歐姆
建議擴大機功率:50 ~ 400 瓦
重量:88 kg / 對
尺寸:1210 × 295 × 435 mm(H × W × D)
售價:735,000元
代理商:卡本特
電話:02-2345-3199
網址:www.cpt.com.tw